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 陕西陇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冷热强气流的交汇点,是陕西有名的多雹区,年均降冰雹16次左右,最多的一年达37次,1973年的一次大冰雹,使全县16万亩农田颗粒无收。为了降低冰雹带来的影响,当地在1974年5月组建成立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在冰雹多发的山头设立炮点,利用退役的高炮打冰雹除冰雹。女子防雹连成立49年来,从最初的2个炮点,到现在的12个炮点,在每年5月到10月的冰雹多发期,恶云起、炮声响,打冰雹、护庄稼,这样紧张刺激的场面随时会上演。
每年“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时常会有冰雹云突然袭来,如不及时处置,冰雹说来就来。对于女子防雹连的队员们来说,必须迅速反应,将冰雹云迅速打散。
高喜娥,今年45岁,是白杨林炮点的民兵班长,也是目前连队里年龄最大、在连时间最长的一名老兵。说起当年加入女子防雹连的初衷,她的回答很朴素。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白杨林炮点班长 高喜娥:农村很多男人都去外边打工了,家里留的就是老人孩子妇女,就种这么点粮食被冰雹打光了,确实心里像刀割一样。
1973年的一次雹灾,使陇县全县16万亩农作物全部绝收,第二年5月,经过陇县人武部和气象局申请协调,决定利用部队上淘汰下来的高炮成立防雹连,在冰雹多发的山头设立炮点,采用高炮打冰雹云的方法来消除雹灾。考虑到雹灾时节正是夏秋农忙之际,男劳力脱不开身,首批48名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女民兵扛着被褥上了山,从此开启了战天斗地的巾帼传奇。高喜娥是农民的女儿,成家后也一直生活在农村,她深知庄稼从种下去到收获的艰辛,所以,从2001年起,她先后两次加入女子防雹连。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白杨林炮点班长 高喜娥:第一次进来的时间是2001年,我刚20岁,进来干了七八年退出去了,第二次是2016年进来一直到现在,当时我进来的时候看着人家穿着这一身迷彩服很迷人,刚进来时训练太苦我都哭了,像队列训练我啥都不懂。
如今,高喜娥已从当初加入团队时略显青涩的年轻队员成长为一名老兵,虽然学历不高,但靠着自己肯下功夫啃硬骨头的劲头,她的业务能力得到了认可,无论是在实战作业中还是日常训练中,她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今天,在日常保养中她发现,高炮的后坐力有些高,她马上联系了县气象局的工程师,对高炮进行保养和修正。
虽然炮点相对城市来说,条件艰苦,但并不影响勇敢坚韧的当地姑娘们前赴后继地加入防雹连。正在工程师指导下检修保养火炮的女队员是高喜娥的亲侄女高莉,去年在高喜娥的影响下,31岁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也积极报名,经过考核加入了女子防雹连。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白杨林炮点队员 高莉:那种感觉,穿着一身军装时特别特别帅,就是让人心里有一种敬畏感。
面对防雹这种技术性强、应急要求高的工作,为了提高作业本领,平时的训练间隙,姑娘们练体能、学操作、打训练弹,在太阳底下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常常练得汗流浃背。
如今的高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已经成为白杨林炮点的二炮手,负责击发防雹炮弹。而新队员毕思奇刚年满18岁,谈起今年5月第一次操作高炮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白杨林炮点队员 毕思奇:我们训练的时候都用的是教练弹,踩的话空击发声音没有那么大,然后第一次踩那个,一下子给我吓到了,但是我又不能停,我就继续踩第二下、第三下、第四下,把那四发打完之后,我整个人下来之后,感觉脑子都是蒙的。
如今,尽管在击发炮弹的时候还会有点紧张,但毕思奇认为,自己穿上了这身服装,就一定要坚持下来。
陇县民兵女子防雹高炮连白杨林炮点队员 毕思奇:之前有想过当兵,因为我身高的原因,还是挺遗憾的,但是在这的话,算是圆了我的一个梦吧。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