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 三个细节折射莫高窟呵护文物之道

    三个细节折射莫高窟呵护文物之道

    8月9日,游客在莫高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细节之一,借助观影合理分流游客。进入莫高窟后,工作人员首先引导游客进入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电影短片。影片制作精良,其中之一是具有立体全景视觉效果的球幕电影,对于莫高窟文物的精细数字还原和精美视觉呈现令人震撼。观影结束后,原本不同时段涌入的游客自然汇聚成一个批次,无序的人群转化为有序的人流,为秩序井然地实地观赏建立了良好基础。同时,观影也帮助游客对莫高窟有了基本了解,有助于缩短在洞窟内实地观看的时间,从而降低对文物的影响。 细节之二,讲解员们充满浓浓学术范...

    惠利生活 2023-08-16 3116 0 文物
  • 拖着行李来观展 杭州西站里“藏”了800件文物

    拖着行李来观展 杭州西站里“藏”了800件文物

    本报综合 杭州西站自启用以来,一直以科技感、现代化闻名。但很多人不知道,车站里还“藏”了近800件宝贝,都是开建前在原地出土的文物。 在杭州西站二楼规划展示馆的文物考古展厅,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与西站枢纽公司共同打造的“西站两千年——李家塘遗址文物展”正免费对外展出。东晋时期青瓷褐彩羊首壶残件首先映入眼帘,这件文物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据悉,本次展览以瓷器为大宗,窑口有德清窑、越窑、洪州窑等,主要器形为碗、盘、罐、壶、盏等。展厅里的一片瓷、一块瓦、一口井、一座窑勾勒出余杭两千年前的...

    惠利生活 2023-08-13 951 0 文物博物馆
  • 晋阳古城首次发现唐代手工业作坊遗址

    晋阳古城首次发现唐代手工业作坊遗址

    原标题:晋阳古城首次发现唐代手工业作坊遗址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太原7月16日电 记者李建斌日前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晋阳古城遗址内首次发现较为集中的唐代中期手工业作坊遗址。据介绍,此次发现,一是为研究唐代冶炼、制造金属的技术史提供了重要材料;二是对探讨晋阳古城的城市布局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晋源镇,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春秋至唐五代时期的大型城址,主要由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区遗址三部分组成。晋阳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批...

    房产知识 2023-07-21 7470 0 文物
  •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铁锚与“盲盒”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铁锚与“盲盒”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日前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调查,近日在一号沉船遗址西南方向发现一个铁锚和一个箱子,铁锚和箱子相距约50米。   铁锚下部呈半埋藏状态,出露两只锚爪,锚杆为圆柱形,顶端有一铁环。经初步测量,铁锚长约1米,锚杆直径0.1米至0.15米,顶部铁环直径约0.2米。该铁锚是否属于一号沉船有待进一步研究。箱子初步判断为木质结构,呈半埋藏状态,具...

    惠利生活 2023-06-08 1629 0 文物
  • “刷国保”的人正在打卡全中国

    “刷国保”的人正在打卡全中国

      北庭故城遗址。生笑供图   “在青岛一天狂走17个景点”“特种兵6小时突击上海”“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旅游6个省”……“五一”假期前后,“特种兵式旅游”席卷社交平台,许多年轻人比拼着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卡最多景点。因为花费少、速度快,打卡景点多,被笑称为“特种兵”。   不过这种旅游方式,在“刷保人”看来,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浮光掠影不如看到意义   与浮光掠影的“特种兵式旅游”不同,“刷保人”更喜欢探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背后的厚重历史内涵。其实所谓“刷保”,即是指文博...

    旅游资讯 2023-01-23 5106 0 文化文物
  • 一群90后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

    一群90后让北京中轴线“活”起来

    “我是镇水小神兽,请跟我来。”来北京中轴线游览的游客如果扫一扫沿路看到的游览二维码,这个蓝色的镇水小神兽“水灵龙”便会出现在手机中,以导游的身份带着游客“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感受中轴线的魅力。 这是北京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北京河图联合发布的“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通过AR技术让虚实结合,让游客有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在App中,游客可以通过动画观看明清时期中轴线“前朝后市”的后市部分、看到钟鼓楼及积水潭一带在百年前的繁华商业街、了解古代寺庙建筑的制式和特点等画面。 该项目自2022年上线后,迅速成为网...

  • “看展式社交”很新潮,你在博物馆有过“奇遇”吗?

    “看展式社交”很新潮,你在博物馆有过“奇遇”吗?

    这些年,常有文物被发布到网上后一炮走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走进博物馆,“看展式社交”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社交平台上“博物馆奇妙日日夜夜”话题里,大家陆续分享着自己逛博物馆遇到的趣事和心得,而更多网友则从中种草了不少冷门博物馆和让人长知识的文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第一块化石长尾纳罗虫有个优雅的名字“周小姐虫” 有网友3月在一社交平台分享了“在博物馆发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他在宜昌博物馆《开辟鸿蒙——动植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展》中,看到了一个名为“周小...

  • 从镜头中窥见文化发展脉络

    从镜头中窥见文化发展脉络

    喜迎新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接连推出《非遗里的中国》《古韵新声》春节档、《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等多档文化节目,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沙海之上:敦煌和威尼斯》《萌兔的奇妙旅程》等纪录片,以一份宝藏片单点缀新年荧屏,给观众带来一份诚意满满的文化大餐。在中国视协融媒体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张延利看来,“这些聚焦国宝与非遗的故事,激起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让观众从寻根之旅中窥见文化发展脉络”。 创新呈现推动活态传承   当匠心技艺融入时代元素,传统文化也能打破时间隔膜,续写出中华非遗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