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00后的“就业第一站”:烟火气,人情味,去山乡,他们不走寻常路

又到一年毕业季。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们,人生的下一站,从何开启?

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一边是部分大厂裁员风声频传、地产等行业招聘减少,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一边是考公考研热;一边是偏远基层、传统制造业一才难求,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期,从国家到省、市、县陆续发布政策,助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是00后。这个夏天,有人拥抱互联网浪潮,在新职业中驰骋;有人远赴边疆,在广袤天地中寻找自身价值;也有人选择从城中村起步,在烟火气和人情味中探索新机……日前,潮新闻记者探访各地,从一个个鲜活个体中观察浙江毕业生的“就业第一站”。

烟火气,人情味

停在城市“落脚桩”

22岁应届毕业生王瑜璐此前从没想过,自己的职业道路会从城中村起步。今年7月7日,在劳动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下名字,王瑜璐有种强烈的感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人生或许都将与“骆家庄”这个城中村紧密相连。

骆家庄是杭州最大的城中村之一,这个兼具城与乡特质的地方,承托起了2700多个本地人和近两万名外来者的日常生活,原住民和流动人口比例约为1∶8,其中,18岁至40岁的年轻人,占据了骆家庄流动人口的69%。

这里被网友戏称为“落脚桩”,这是今年西湖区委交给骆家庄的一个试点课题:党建引领外来青年群体发展,打造“青年来杭第一站”。今年7月,骆家庄推出“来杭青年助业计划”,面向外来青年提供包括免费过渡公寓等5项助业行动,王瑜璐是首位受益者。

应届毕业生王瑜璐拿到了7天免费过渡公寓的钥匙

“稳就业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毕业生搭建起强大的社会支撑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说,让大学生“就好业”,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镇街等形成合力。城中村等城市微小细胞,如果充分激发活力,主动提供居住、就业、创业等多种支持,就会成为稳就业尤其是“慢就业”群体的重要助力。

王瑜璐就是被骆家庄优越的住宿政策吸引而来。她所住的免费公寓,由一栋4层民居改建,灰色工业风的墙面简单大方,充满多巴胺的彩色标语随处可见,“努力成为一个很哇塞的人”。从风格上看,很“讨好”年轻人。

在骆家庄,人情味和烟火气消弭了毕业生们的漂泊感。社区外的骆家庄创业街,布满了大大小小80多家餐饮店,老底子的杭州菜、四川烤鱼、东北烧烤……不论来自何方的游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家的味道。5.6万平方米的西溪科创园,汇聚了多家知名企业,为不少求职者提供了职业起航的第一站。住满7天免费公寓后,王瑜璐决定接过社区抛来的“绣球”,配合社区育养中心的筹建,正式开张后,承担教师及对外联络等工作。

“如果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在城中村这样的地方停留、过渡,是梳理就业预期和了解一座城市最便利的窗口。”马亮认为,城中村是普惠性质的“就业第一站”,而在各行各业中,也应搭建体系,为毕业生职场过渡营造良好氛围,如知名的北京“798”艺术园区、北京宋庄“画家村”、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莫干山乡村青年创客中心等。更多社会微小“细胞”的集聚,将降低毕业生身份转换的门槛。

骆家庄社区党委书记章忠萍有更大的雄心,不只要打造“来杭地”,更要向“留杭地”迈进。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和美三来为青年”计划——

首先,要先吸引青年人“看过来”,用人情味、烟火气以及丰富的活动和合作项目,给身怀梦想的他们营造好氛围;然后,要“住下来”,便捷交通加上完善配套,给年轻人打造新潮聚居地;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是“创起来”。在骆家庄推出的助业计划中,创业项目经申请,初筛、审核通过后,除租房补贴外,还可获得骆家庄股份经济合作社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只有不断创造新业态,才能带来量大稳定的就业岗位,让这里成为更多青年的‘就业第一站’。”

接下来,骆家庄的经验将在西湖区进一步推广。西湖区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在全区11个镇街及4个产业平台排摸出有意向的房源,计划在近期推出,凡是毕业3年内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来西湖区创业就业,都有机会住到这样过渡性的免费公寓。

边疆,或是山乡

选择向基层进发

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如今也开始进入越来越多毕业生的视野。

在决定北上新疆,成为阿克苏市一名基层公务员之前,22岁的金华男孩张李宸昊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北京。如今,他背上行囊跨越近5000公里,开启了自己为期5年的西部生活,迎接他的,是草原、雪山、沙漠,和基层工作中众多未知的挑战。

当不少人还在犹豫,初次就业是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时,一些毕业生开始调转目光,将基层作为自己的“就业第一站”。

今年4月,新疆专项招录计划到杭州高校宣讲,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坐在台下的张李宸昊被新疆壮阔的风景、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异域风情深深吸引。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对基层工作并不陌生。“看到工作人员慰问维吾尔族老人的画面,觉得熟悉又温暖,我也想去试试。”

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调研中,记者发现00后毕业生们的就业心态更趋理性、务实。就业空间较为宽广、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让基层单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彼时,张李宸昊手中已握有一家浙江知名土建公司的录取通知,但思索再三,他选择到阿克苏去。“我还年轻,想多闯闯。”张李宸昊说,自己从小看着父母经营一家小店,炎夏寒冬日日无休,在一步一滴汗中走向小康。这让他坚信只要踏实付出就终有收获。

有“扶上马”,还有“送一程”——这份工作吸引张李宸昊的另一点,是切实的保障和明确的职业发展。在师兄师姐展示的工作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单人宿舍、热水保障和额外的补贴,上岗后还有3个月的培训期,帮助他们熟悉岗位、了解风土人情、打破语言障碍。“比我印象里西部偏远、艰苦的条件要好得多,让我们能轻装上阵,放开手脚锻炼自己。”

“过去20年,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共生,大城市的奋斗者收获了城市发展的红利。现在,随着年轻人观念的改变,共同富裕理念的深入,更多中小城市和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增强,相对优势开始显现。”马亮说。

放眼浙江,以产业为导向,各地正通过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今年春节刚过,在很多同学还在备战“春招”时,湖南工学院应届生廖钰梁就收到了来自老家武义的邀约。2月,武义县人社局对1500多名武义籍即将毕业大学生进行就业意向摸底,结合个人专长、就业意向等,与本地企业招聘信息相匹配,为企业与毕业生牵线。廖钰梁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被上市公司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眼看中,企业主动上门邀请,安排专项面试和实习。今年7月,他作为分析检测员正式上岗。“我原来以为我的专业在大城市才有施展的机会,没想到家门口就有高匹配度的工作。”廖钰梁说。

湖南工学院应届生廖钰梁,回到老家武义上市企业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任分析检测员

廖钰梁的职业选择,有浙江相关政策的助力。为加快山区26县发展,浙江出台《关于支持山区26县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武义县配套推出《完善人才住房和生活保障政策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从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等方面发力,鼓励更多人才到山区县施展才华。

根据政策,廖钰梁每年可领到3000元人才补贴,加上企业发放的一次性8000元补贴,工作第一年收入就能达到8万元。真金白银外,职业的“天花板”也不低。近年来,武义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去年产值已超过40亿元,成为当地“一县一策”的发展方向,他入职的三美化工是核心企业之一。像廖钰梁这样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企业今年引进了20余名,他们将被纳入人才储备库,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培养。“今年预计有两三个大项目,我都有机会参与。”廖钰梁对未来充满期待。

“民营企业近年来成为吸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单位。”马亮建议,各地政府应主动出击做好供需对接,缩小求职者和招聘单位的信息差,鼓励民营企业进一步开发有利于发挥高校毕业生专长的研究型、技术性、管理型岗位。

兴趣,更是热爱

他们不走寻常路

近年来,“00后整顿职场”等话题时常成为网络热点,调侃背后,也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求职观念的转变。尝试灵活就业、探索新职业、选择自主创业……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就业第一站”,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就业趋势。

炎炎夏日,西湖盛放的荷花动人心弦。与水上美景相应和,堤岸上,“货郎与卖花姑娘”款款迈步,唐朝装扮的货郎挑扁担,执花女子身着汉服,手摇扇子,背后的竹筐里装着含苞待放的荷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的市井生活。”围观的游客纷纷驻足,一时间,“西湖偶遇卖花郎送荷花”登上热搜。这让女主角陈喜悦火了。这个2001年出生的姑娘,是中国美术学院2022届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生,平时就喜欢汉服。“临近毕业的时候很纠结,想过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更想坚持自己的爱好,看看能走多远。”如今,陈喜悦的身份是一名“国风博主”,灵活就业的她,工作地点在自己家中。

陈喜悦在德寿宫装扮成卖花女

“成长在物质、精神生活更丰富的时代,00后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理念,爱好和审美也更加宽泛。”浙江农林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管宣丰敏观察到,他们在择业上的自主意识更强、更注重所选道路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

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的,还有各类新职业的探索者。前不久,研学旅行指导师周渝超刚带完绍兴的研学团,这是他上岗后的第一个任务。“我的工作既负责带学生出行,又负责课程研发,有点像教师、导游结合的双重角色。”周渝超告诉记者,他带团的这场研学,需要结合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再现鲁迅等作家在作品中描述的环境,带领孩子们“学在旅途”。这个新职业,去年刚刚纳入人社部公布的158个新职业中。

研学旅行指导师周渝超带领孩子们“学在旅途”

“第一份工作打破‘稳定’导向,从自身兴趣或价值观出发探寻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就像一个‘GAPYEAR’(空档年、间隔年,指学生在升学前、毕业后,通过实习、旅行、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探索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马亮认为,这种在不断尝试中寻找适合自己职业方向的过程,可以帮助毕业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换,通过及时调整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职业目标。

而从政策层面来看,除了鼓励有想法的学生敢想敢闯,也要考虑如何帮助他们降低试错成本。

如今,像陈喜悦这样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2020年和2021年应届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均已超过16%。新的就业需求,在政策上获得了明确支持。去年7月,浙江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简称《通知》),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今年毕业的浙江农林大学学生费舒冰,选择回到家乡嘉兴海宁自主创业投身“农门”,方向是小番茄和黄瓜的气雾栽培技术。他做出这个决定,不仅是看好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前景,还有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通知》显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能预想到未来的路很难,但也要坚持自己的初心走下去。”有后盾有支撑,费舒冰心里有了底气。

更多的新职业、新领域、新发展空间,被00后毕业生发现。“就业第一站”的天地,正越来越宽广。

【记者手记】

对青年就业多些宽容和理解

在骆家庄蹲点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除了青年生活和就业的有形政策支撑网,还有一张无形的支撑网。

城中村里,经济的住所、实惠的餐食、便利的交通,周到地照顾好了每个异乡人的生活,给予外来者扎根时的第一口滋养,也给予追寻梦想的可靠支点。

骆家庄的互联网业党群服务中心

当一名教师是王瑜璐从小的愿望,她初期投递的都是和教师有关的工作,失利并未让她感到挫败,她曾说,“免费公寓到期后,打算长期租房子住下来,相信会在一定期限内找到真正想要的工作。”当置身于试错成本低的客观环境、自由度和宽容度都高的氛围,年轻人能在相对从容的状态中,跟随本心做出最佳选择,不必因焦灼等压力而妥协。王瑜璐的底气与自信,就是来源于此。

扩大青年就业,是全社会的事。如今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为青年就业提供系列政策,落户奖励、青年驿站、支持创业的资金、场地政策等,编织了庞大、弹性的就业支撑体系。我们更希望看到,从高校到家庭以及全社会,对青年无形的包容之网更大一些。

在氛围营造上,给予年轻人多些宽容和理解,比如理性认识“慢就业”现象,给予青年充分时间做好人生规划;正确理解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有些职业可能偏小众、偏冷门,但也不妨让他们去试一试、闯一闯,说不定会开拓新领域。同时,为应对与新职业相伴而生的风险,政府部门需充分验证、合理扶持,为新职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以及容错试错空间。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