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的?
诸葛亮。
知道什么?
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不好。
为什么?
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那不是打所有人的耳光吗?
想起来一个事情:年底财政局拨款业务已经停办的时候,有两个单位要办理业务,其中一个单位说,下一年也中嘛,自己不要真没眼色,那一个听了不舒服,领导交代非办不可,只好自我解嘲:咱真没眼色。
还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去某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老板说:“不是,别人的书都卖完了。”
想当年曹操赤壁战败,痛苦郭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小时候看《演义》的连坏画至今还记得《定四州》的最后一页是一具棺材,曹操率众文武在灵前痛哭,那时脖子就有冷森森的味道,今天才知道这样重要的人物死的太早了,所以悲伤。
不过有个叫“冰风雪岭”的网友说的也很有道理:曹操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谋士没有失职,如果不检讨自己的过失而去羞辱自己的谋士,那简直是自己抽自己耳光,且会丧失人心。因此我认为曹操之所以叹奉孝,一是因为真心怀念,二是觉得如果提出建议的是郭嘉,自己接受建议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就又证明了曹操对郭嘉的信任。
这就有一个问题,到底这耳光是怎样搧的?
有意?无意?自己?别人?
好些事是让后人分析成了问题,孔老夫子说的好:“夔一足”,不是“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这个叫“夔”的乐官一个就足够了,人家一个人能同时奏许多乐器呢?黄帝四面,不是四个脸,是派亲信治理四方。
人家说的多好啊!
诸葛亮绝顶聪明的人,生怕被别人说自己糊涂了,所以急急表白:吾非不知。
知道个什么?
前面已经说过这个事情。
为什么又提起这个事情,是没什么写了,或者是写个凑凑数,也算交个长篇的卷子。
不知道。
咱很老实。
“不知道”这个词很有意思,前人论述的很多。
不过,老老实实的说不知道也会被人演绎出许多故事,这就太麻烦了,你想外交词汇“无可奉告”包含了多少层意思。连据说“李刚门”时间持续发酵后,面对几近失控的炒作,保定市相关部门感受到巨大压力——任何一个澄清都将招致更猛烈的嘲讽和谩骂,“不回应”反倒成了暂时平息社会舆论的唯一选择。
如今一切都尘埃落定,包括诸葛亮、李刚门,知与不知,事实真相,谁愿怎么说谁就怎么说?
只是不要打了自己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