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名员工被带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宣布停业

惠利之道 健康生活 2023-06-16 9353 法律

  5月25日凌晨,国内最大的“催收公司”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下称“永雄集团”)突然发文宣布停业。此前,一则“警方‘突袭’永雄邵阳分公司”的视频,让“催收巨头”永雄集团受到业内关注。

  凌晨发文称3名员工被批捕

  5月25日凌晨,永雄集团官方微信公布《告全体员工书》,表示集团决定从今日起停业,相关部门即日起将与大家一起商讨善后事宜,应对可能到来的最坏局面。

  在公告中,永雄集团表示,集团怀化分公司、湘潭分公司和邵阳分公司被调查,共179名员工被分别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刑事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目前,共有3名员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批捕。但永雄集团并未透露分公司被调查的原因,只是强调“永雄集团绝对不存在公司违法犯罪行为”。

  25日,记者致电安徽省公安厅,相关部门回复:“该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前几天,一则“警方‘突袭’永雄邵阳分公司”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有网友发文称,警方带走了永雄集团邵阳分公司的多名员工。

  曾谋划在美上市成“催收第一股”

  成立于2014年4月的永雄集团,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创始人及总裁为谭曼,分支机构覆盖全国20多座城市,业务涉及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管理领域。

“179名员工被带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宣布停业

  2019年10月,永雄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于2019年11月2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冲击“催收第一股”。不过在2019年11月22日,集团撤回上市申请,之后计划一直搁浅。

  根据此前招股书,2019年,集团共有全职催收员工超过1万名,其中1000人为资深催收专家。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湖南永雄从信用卡应收账款催收服务中获得5.75亿元、6.1亿元和3.72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96.6%,80.5%和72.3%。

  媒体曾曝光该公司暴力催收

  一直以来,催收企业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永雄集团也不例外。截至5月22日,永雄集团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达到153件,当中不乏“短信威胁”“电话轰炸”“爆通讯录”“骚扰他人”等投诉。

  2019年11月,凤凰网财经曾以《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背后神秘江湖:信息倒卖,暴力催收》为题,报道湖南永雄的催收行为。据该文章内容,湖南永雄的催收人员存在冒充公检机关、恶意威胁、辱骂、骚扰无关人员等行为。

  另外,催收员招聘也无门槛,一般对催收流程和话术简单培训几日便上岗。记者从某社交平台上的永雄资产管理员的招聘启事中,显示每月底薪在2500左右,收入主要靠佣金,一般每笔会提成1.5%至3%,工资在三四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

  有员工为催债报假警

  25日,记者从裁判文书网查询到了多名永雄集团员工违法犯罪的案件文书。

  2020年10月20日发布的《万某、刘某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2019年1月至3月期间,温州永雄员工万某,为获取电话号码方便催讨债务,擅自将公民身份信息(包括居民身份证号码和姓名)21774条提供给兰某,并以2.5元每条价格向兰某购买该公民身份信息办理的电话号码用于催讨债务。法院以万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2018年1月21日发布的《陈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2016年11月9日,湖南永雄员工陈某,为催促贵阳市公交集团公交驾驶员沈某强归还欠款,假冒沈某强报警称,在驾驶的公交车上装了炸弹。

  当地警方立即启动紧急应对措施,经检查后未发现有爆炸装置。在此过程中,公安机关进行现场管制4小时,停运19路公交车约37班次,导致大量乘客出行不便,造成公交公司较大经济损失。法院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一年。

  “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正在研制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董世盼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没有专门关于催收的法律规定,而是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民法典》提到,催收应当是法律保护的合法债权,经过合法的途径比如起诉,给予债务人合理的期限;《刑法》方面,暴力催收可能涉及到非法拘禁、非法侵入住宅、故意伤害、催收非法债务等犯罪。”

  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制定并实施催收业务审计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不得违法违规提供或者公开客户欠款信息,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第三人催收。

  今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消息表示,《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正在研制,内容涉及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外包管理、个人信息安全、投诉处理等催收标准。

  来源 | 北京青年报、极目新闻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