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里的“文化+” 心灵深处的“诗和远方”

惠利之道 旅游资讯 2024-01-04 4672

(记者 吴一静 张瑚滢 朱筱) 沉浸式话剧掀起市民观演热潮,创意阅读活动吸引读者竞相打卡……今年,余杭各种文化新业态、新场景跑出“加速度”,文化市场持续火爆,“文化+”衣食住行等综合消费不断释放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活跃。大众消费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消费者对心灵寄托、情感链接的渴望。

换种“戏”法 拉近与艺术距离

“近距离的表演让戏剧的张弛、演员的表情都一目了然,我仿佛从现实世界走入戏中,成为戏里的一部分。”这是戏剧爱好者曹燕前几天参加沉浸式戏剧《逛三园·帐篷戏剧》演出后的感受。

在余杭天空文化艺术中心·天空公园的草坪上,艺术家们扎起露营帐篷作为演出场地,观众躺在露营椅上。舞台是开放的,近得能看得到演员脸上贴话筒的胶布。在这里,观众既是观演者,也是表演者,可以与演员互动,穿越时空与戏剧中的人物来一场隔空对话。

除了曹燕这样的戏剧爱好者,沉浸式戏剧由于其较为先锋的戏剧呈现方式,观众画像十分广泛,许多时尚人士、企业白领、IT从业者等都赶来“尝鲜”。余杭的时尚从业者王一乔说,在沉浸式戏剧之前,他一直是剧本杀和密室逃脱的玩家,他喜欢这些体验,并常常从中可以寻找到灵感。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5.77万场,环比增长89.51%;票房收入13.88亿元,环比增长105.38%。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爱小剧场,而剧场也在看“市场风向”转型。今年6月,一座功能可变、配置一流的现代化综合型剧院——光剧院正式落户余杭,中国戏剧戏曲文化品牌“允中也”也随之入驻,开展沉浸式演出、艺术节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光剧院品牌企划高亚楠表示:“如果将来能有更多的小剧场、新戏剧空间,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集群,不仅能让戏剧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将成为未来新消费的风向标。”

“抱团”读书 守护心灵角落

周六午后,在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一个创意工作室里,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对着面前的笔记本侃侃而谈。他们不是在开会,也不是在玩剧本杀,是现在看来有些“old school”(老派)的娱乐活动——读书会。

创办者毛丹华介绍,每期读书会参与者们都会提前共读一本书,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在读书会现场分享。读书会选择的书目也多紧跟时事热点、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围绕之前网络上兴起的‘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我们组织重读鲁迅;围绕年轻人开始热衷‘白人饭’的饮食习惯,我们组织共读《江城》,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视角开展对中国的观察。”毛丹华说。

和老派读书会不同的是,除了共读与分享,这里的阅读活动还会有实地求证的环节,读者们奔赴与书籍内容有关的各地探索,并创造出如手账、贴纸、纪录片等丰富多样的新成果。

自今年年初开始,读书会已开展了9期,来余杭创业的陈冰是忠实粉丝,每期活动都不会落下。陈冰告诉记者,报名参与一期读书会的价格在70元左右,十分实惠,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能让他从日常的琐碎空间中抽身出来,获得内心的安宁。

除了这样的读书会,记者注意到,随着大众愈发重视自我知识进化,“讲书人”群体也正在兴起。在知识分享的短视频赛道上,不少“讲书人”也持续涌现。每天下班后,余杭“90后”媒体工作者王晓菲就会打开短视频平台付费“听书”。“我的工作节奏很快,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来阅读一本书,但通过听别人讲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和享受阅读的乐趣。”王晓菲说。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